高级检索
    鹿群先, 潘秀英, 徐开林等. 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机制临床探讨[J].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, 2003, 23(3): 237-239.
    引用本文: 鹿群先, 潘秀英, 徐开林等. 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机制临床探讨[J].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, 2003, 23(3): 237-239.

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机制临床探讨

    • 摘要: 目的 探讨血管因素、血小板及抗凝机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(再障 )出血中的作用。方法 采用ELISA法、火箭电泳法测定 4 5例再障出血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 (TM)、P -选择素、抗凝血酶Ⅲ (AT -Ⅲ )、血小板相关抗体 (PAIgG)、D -二聚体等 ,与正常对照比较 ;对部分患者进行DIC相关指标测定 ;并对PAIgG与输血次数、血小板计数分别进行相关分析。结果  9例急性再障患者血浆T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,有 8例伴发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;4 5例再障 (36例慢性再障和 9例急性再障 )血浆P -选择素增高同时伴有PAIgG增高 ;PAIgG增高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 (r=0 .72 1,P <0 .0 1) ,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 (r=- 0 .6 95 ,P <0 .0 1)。再障时AT -Ⅲ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。结论 再障患者血小板减少除因骨髓增生减少外 ,可能还有免疫机制参与。此外 ,再障患者AT-Ⅲ增高及血浆TM含量增高所致抗凝活性增强、凝血机制活性减弱及DIC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再障的出血过程。

       

    /

    返回文章
    返回